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团体组织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历史文献资料。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史中,档案发挥着独特的价值作用,它是将人类记忆延续成为联系过去和未来的信息传送纽带。通过历史记载,可以将人类的发展历史完整保存下来,成为后来人探索历史发展的重要信息库,古为今用,更好地为我国经济社会服务。
档案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核心环节,也是档案搜集、整理、保管、鉴定各个环节完成后最终价值的实现过程,没有档案的利用也就无所谓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价值体现,因此如何做好档案利用和提高档案利用效率是档案部门服务政府、服务大众的最终工作目标。
为了更好的保护各类档案文献,各级档案馆对档案的管理是以保护为核心,强调保护大于利用,所以目前对很多档案的利用,是受到严格控制的。但这样的保护使档案成为物化的古董,而失去了文化传播载体的作用,这种保护与利用的矛盾一直困挠着档案馆界与学界。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档案馆界也作了种种努力:一方面加强对档案的原生性保护,即对档案进行修复、加固、脱酸、优化馆藏环境,以延长原件的寿命;另一方面则利用现代化技术开展档案的再生性保护,即通过缩微复制、数字化复制和仿真复制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对档案进行复制开发,这样既可以减少档案原件的流通,又能极大地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可以说利用现代化复制技术对档案进行复制,是解决档案保护与利用矛盾的理想手段。
>>缩微复制
缩微复制技术是采用专门的设备、材料和工艺,把经过编排和整理的原始文件缩小拍摄在感光胶片上,然后再经过显影加工、拷贝制成各种缩微品,最后利用检索、显示、复印等手段提供利用的一种复制开发手段。这种技术从产生到发展至今已有160余年的历史,技术成熟,而且已形成一套完善的标准规范。缩微复制的模拟记录方式可将原件的形状、内容、格式、字体以及图形等原貌忠实地记录在缩微胶片上,形成与原件完全相同的缩小影像,若需要表现原件的颜色,还可使用彩色缩微胶片,所以缩微复制可以获得质量好、可读性高的复制品。目前,缩微复制技术在图书、档案保护和利用的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字化复制
数字化档案馆是现代化档案馆的发展方向。从上世纪90年代起,档案馆界就已经开始了数字化研究工作。档案作为档案馆重要的文献资源,对其进行数字化,是必要且不可或缺的工作。
当前的数字化复制基本可分为三种形式:全文版是利用OCR处理软件将图像形式的档案文献全部转成可检索的汉字,并以文本的形式进行保存。这种方法利于检索,但却无法保存档案原貌,缺乏校勘价值。图像版是利用扫描技术将档案以图像格式存储,有简单的标题和分类,但缺少检索手段。图文版是在档案图像存储的基础上,将页面中具有检索意义的内容数字化,并辅以数字化的电子工具书,为读者提供快捷有效的检索、统计、整理和编辑功能。图文版数字化既具备方便快捷的检索功能,又能让用户浏览档案原貌,并可用文本对比图像进行查证。图文版数字化可称之为真正的数字化复制,它强调了数字化信息与原件的对应关系,读者可利用计算机阅读真正意义上的电子版档案。
>>仿真复制
仿真复制是利用珍贵档案做底本进行原大、原形、原貌、原文的精心印刷,以求珍品广用,进而更好地保护、传播与利用珍贵档案的一种方式。在过去也有将档案进行影印出版以供相关研究者利用,但那种复制行为是将档案当平面的文物看待,致使大量信息在影印过程中丢失,而版框大小、纸张的精粗、墨色的浓淡、装帧形式等等,绝非普通影印方式可以反映的,只有采取仿真复制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并反映档案中的一切信息。仿真复制技术不仅可以保护档案原件,保留了档案的文献价值,同时也保留了版本价值。
利用现代化复制技术制作的缩微制品、数字化信息和仿真复制品,可满足不同读者的调阅需求,档案馆也可开展多元化阅览服务。现代化复制技术让许多珍贵档案能更多地为学者所利用,这对学术的研究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现代化复制技术将档案文献内容从原始载体上抽出来,再移植到新的载体上,使档案在得到保护的同时,也使同一文献的内容在多种载体上再生,促进了档案保护与利用两者矛盾的解决。从而更好地为不同需求的读者提供服务,体现档案馆真正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