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客服热线
010-64622492
QQ:

关键词:书刊扫描仪   古籍扫描仪   案卷扫描仪   非接触式扫描仪   不拆卷扫描仪   大幅面扫描仪   高精度扫描仪

京ICP备05085675号-1

周一至周五:8:30-17:00

© 1992-现在 北京市汉龙实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访问                                                                                                                                

扫码进入手机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
>
>
古籍扫描仪助力古籍数字化,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古籍扫描仪助力古籍数字化,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
2017/12/27 00:00
浏览量
【摘要】:
古籍数字化,简言之,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并以电子数据的方式提供使用。数字化的古籍再配合一定的检索软件,使古籍的阅读、翻检都大为便利,正如古人梦想的神笔,顷刻间可以将万卷诗书尽控于掌中。

古籍数字化,简言之,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并以电子数据的方式提供使用。数字化的古籍再配合一定的检索软件,使古籍的阅读、翻检都大为便利,正如古人梦想的神笔,顷刻间可以将万卷诗书尽控于掌中。

 古籍数字化大约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仅限于电子文本阅读,也因为计算机的普及程度低,参与的此项工作的范围极其有限。目前,各类学术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乃至个人都纷纷加入到古籍数字化的队伍中来,致使这一新兴领域在短短十年中,迅速发展,目前大约有40亿字的古籍被数字化,出现了《四库全书》、《国学宝典》等大型数据库,国家也倡导了大型的古籍数字化工程。随着网络的普及发展,在线的网络古籍电子资源也如雨后春笋,让人极大地感受到信息时代的便利。

  通过古籍数字化,建设大型古籍数据库,提供贴近现代学术的典籍资源,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为学术研究提供新的动力。将古籍原典、历朝历代整理成果数字化,形成一个庞大精深的立体知识体系,使数据库建设成为连续性的、开放式的,与文化传承和学术研究息息相关的一项工作,可以实现海量信息查询、字词频分析,用字量统计等古人难以实现的功能,为学术研究拓展一片新领域。

  据专家估计,中国存世古籍总计在10万种以上,如果计入碑刻、家谱等,约有15万种左右。这些存世古籍,负载着厚重的中华文明,凝聚着民族智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庞大的精神遗产。发扬时代精神,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大力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时代赋予当代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责任。

  可以说,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古籍数字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在社会分工日益明晰的今天,也顺应了人的全方面发展的需求,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大而言之,就是肩负着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使命;小而言之,为学术提供研究利器,满足新时代的阅读古籍的多方面、多层次需求。

  一、古籍数字化是延续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生存下去的理由和灵魂,对传统的扬弃,决定着这个民族文化精神的统一性、传承性和创新性。而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的前提是首先要了解传统文化,入乎其内,方可出乎其外。通过数字化工程,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整理的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再学习。

  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遗留下来卷帙浩繁的古籍文献资料,虽然历代都曾做了很多抢救整理工作,但经过主观人为的编纂删修,以及因承载介质或时代、自然等因素造成的减损、流失,许多古籍消失了,而且无法再生。封藏于高阁之中的古籍文献资料在呼唤人们重新发现和认识它们的价值。古籍数字化,是当代技术的进步为古籍整理工作提供的一个新途径,通过复制转存,可以相对真实、永久地保存古籍原貌,其内容理论上可以无限期保存。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古籍进行整理和挖掘,发现其中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益的部分,为世界人民的和谐共生服务。

  二、古籍数字化为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必要条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传播不受时空限制、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使数字信息成为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将汗牛充栋的中华文化典籍数字化,搬上互联网,首先,让古老的中国文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再现辉煌,让全世界人们感受到东方文化恒久弥新的魅力,也可以使全球范围的炎黄子孙能够方便、快捷地学习了解本民族的文化。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只有与技术的进步保持同步,才能世代相传。时至今日,华丽的缣帛、朴拙的青铜器都已经成了历史的遗物,一代有一代之学术,也有一代的文化载体。数字化时代要求传统文化也应该进入数字化的行列。当今社会,只有数字化产品才能迅速、准确地进行传递和交流,才能够为互联网信息平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使传统文化在信息传播的深度、广度、速度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点击分享: